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庹新岗 付臣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就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精神,本报对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张可荣进行专访。
专家简介
张可荣,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史党建、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如何认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记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是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殷墟遗址考察时首次提出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我们如何认识它的内涵和外延?
张可荣:通过学习,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赓续中华五千年文明,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立足民族伟大复兴,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的文明形态。因而它既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发展的现代形态,又是超越西方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使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担当与贡献。
中华文明既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伟大文明,又是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文明形态。在长期历史演进中,中华文化的优质基因和优秀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同时,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精准提炼和系统总结,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突出特性并非简单罗列、各自分立,而是彼此依存、互为因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些突出特性不是凝固的,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有丰富意涵的;这些突出特性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蕴,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科学理解这些突出特性需要运用大历史观,从历史、现在和未来关系以及中外文明比较中去剖析和把握。
从五个方面深刻把握“两个结合”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将之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该怎么理解它的重要性?讲话中提到“两个结合”的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内在逻辑是怎样的?
张可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特征。在党的奋斗历程中,“两个结合”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根基和文化根基,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构成一个整体,极大地丰富了党的创新理论。通过“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两个结合”取得的伟大成果。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好“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五个重要观点从内在逻辑层面回答了为什么能结合、结合产生了什么反应、结合开辟了怎样的新境界等重要问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具有极为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值得认真研究。历史与实践证明,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只有有机结合才能开辟文化发展、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阐发了“第二个结合”,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此,我们该怎么认识?
张可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
那为什么又要进一步提出并强调“第二个结合”?这是因为我们党在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方面形成了具有新高度的新认知,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三个新高度”:即“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三个新高度”的重要论断贯穿着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清醒的历史自觉,闪烁着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思想光芒,是思想解放的结晶,又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新高度,突出反映在我们党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了文化传承发展之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四个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说明我们党在深刻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和文化发展规律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拥有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高度,集中体现在我们党对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文化使命的担当更加自觉,其文化主体性日益巩固。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到岳麓书院,就“实事求是”做了阐发。结合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请您具体谈一谈,中国道理之于中国经验、中国经验之于中国理论的脉络。我们做好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
张可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重要论断,目的在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真正“把真理本土化”。只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走好自己的路。从“中国道理”到“中国经验”再到“中国理论”,是一个坚持文化主体性、基于自主实践的认识的深化过程。“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高度契合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观念,阐释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凝练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就是要把中华民族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积累的思想智慧、形成的知识体系升华为指导中国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推动理论创新。推进这一实践与认识的深化,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好“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生动体现,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包含着的地域文化——湖湘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我们党在“两个结合”中把实事求是确立为思想路线。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岳麓书院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要策源地的观点。对此,国内尤其是湖南学界和理论界,围绕湖湘文化唯物求实、经世致用等精神品质及其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历程、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地位和重要启示,以及在新征程上如何弘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探讨,形成了多方面共识,促进了研究深入和成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