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用系统观念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王立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综合考虑治理目标、主体和内容,以巩固衔接已有治理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聚焦治理目标,在上下联动中提升政策执行的精准性

      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践来看,采取精致化、同质化、高成本、轻管护等治理模式的地区,不同程度上脱离了农村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背离了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由此陷入到大拆大建、负债整治、资源浪费等困境中。究其根本是未能从全局出发,在政策执行定位上出现偏差。新时期以系统观念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就是要坚持“以质量实效为导向、以农民满意为标准”的政策目标,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上下联动中提升政策执行的精准性。

      自上而下要注重有效的政策引导。坚持“全国一盘棋”;明确县级主体部门责任,统筹安排好整治项目落地实施、资金使用等工作,理清不同类型农村整治任务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整治任务的先后时间,对实施效果负责;乡镇领导部门和村“两委”要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科学论证和选取整治提升模式,稳步推进整治提升工作。同时,自下而上注重科学的落实反馈。优化考核问责体系,做实考核监督,科学评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成效,甄别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或制度提供科学依据;赋予基层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提高政策执行的因地制宜能力,推行自下而上的合作决策模式,不断调整优化整治提升行动的具体落地方案。

      聚焦治理主体,在角色转化中增强多元治理的协同性

      当前,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政府强推动、村民弱参与”、资金缺口大、相关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究其根本是各主体角色出现错位,未能形成治理合力。新时期以系统观念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就是要明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主体角色定位,正确处理好各主体间有效协同的关系,在角色转化中增强多元治理的协同性。

      政府要转变角色,作为整治行动的发起人和引导者,把工作重点放在总体部署、整合资金、制定规划、示范推广、技术指导、监督考核等方面。农民要从被动参与和告知者转向整治行动的主动参与者,在治理中体现“农民议农民定、农民建农民管”,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运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制度,充分发挥各村民组织作用,完善村务公开,以使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监督。社会主体要从旁观者、利益博弈者转向投资者、利益共享者,在治理中要引导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社会各界资助建设,探索政府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主体成分日益多元、构成要素越发复杂,不断创新和优化多主体参与的动力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绩效考评与监督机制等则成为协同治理的重要课题。

      聚焦治理内容,在融合发展中保障治理成效的持续性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包含硬件设施建设,也包含软件环境建设,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预期成效并保持其可持续性。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不少地区主要关注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以及提升村容村貌等领域的硬件设施建设,而对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制、行为规范等软环境建设则关注不足,由此造成了“重建轻管”现象的产生。新时期以系统观念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就是要坚持“软硬兼顾”,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融合发展中保障治理成效的持续性。

      要注重环境治理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提升智慧化、数字化等软件配套水平,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的数字化手段,转变农村人居环境传统治理面临的动员难、参与难、监督难、数据统计难等一系列难题。同时,要注重环境治理与乡村文化建设深度融合。通过移风易俗让优美的人居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追求,不断提升其建设美好家园的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让共建共治共享蔚然成风;通过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举措、要求、成果、共识写进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的共识和行动规范,从而进一步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效果。(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