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念楼书简》闪烁锺叔河思想火花

  •   《念楼书简》/锺叔河著/九州出版社/2023年5月   《念楼书简》/锺叔河著/九州出版社/2023年5月

      李黎明

      最近,出版家锺叔河先生书信新鲜打捞成集。读之,让人如沐春风,皆是促膝而谈的温暖家常话。吉光片羽,六十多年的思想火花录,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的心路历程。

      手机时代,书信更值得珍惜

      读锺先生的手稿是一种享受,感觉也更亲近了一层。试想当年的很多收信人,展信时应该会激动吧,比如我就是。

      锺叔河先生的书信,写给不同的人,内容不拘一格,长则上千字,短则仅一句话,无论长短,皆言之有物。他的有些书信可当小品文读,有文学价值;有些保存了当年出版界与文化界的信息,有史料价值;也有表达其思想与观点的,具有思想性。概言之,锺先生的书简,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将来会被出版史研究与文化史研究领域重视。

      当今互联网与手机普及,书信往来变成即将消失的社交方式。有电话之后,书信大大减少;有了电子邮件,毕竟还要写文字,只是没有手迹的亲切与温度;有了智能手机,语音与视频更多地取代了文字。手机流行后,以往在等待回信中的期盼,慢慢酝酿的感情都被大幅简化甚至省略了。手写书信作为有形的纸媒,变得越来越稀有,书简也正在演变为文物。锺先生的书信中,有真挚的情感,有思想的火花,也有真知灼见,值得一再品读;其手泽原件,更值得珍藏。

      读锺先生的信,如沐春风

      由于书信的私密性,一般来说,书写的时候并未想到会公开,也不是为公开发表而写。因此,信中能够畅所欲言,包括评论时事、月旦人物,都不会有太多顾虑。可以说,书信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学识与修养,也可以看出写信人的性格、思想与情感。

      锺先生的信里,很多典故顺手拈来,可见其博学;有他不少读书的心得,吉光片羽也闪耀着智慧之光。作为一个出版家,他有超前的思想,因此才能策划出《走向世界丛书》;他有胆有识,因此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出版了周作人文集以及其他有影响的作品。他编辑出版的很多图书,一度领风气之先,在读书界影响至今不衰。

      锺先生读了朋友的书,会诚恳地作出评价,也会认真地指出错误,甚至将文字讹误校勘列表。他生性耿介,做事坚持原则,自己不喜欢的事,会直言推辞。他热爱自己的事业,不卑不亢。他曾不满自己的一本书被列入某丛书,将其封面撕掉,自己另外设计封面,重新装订后用来送朋友。当然,他的个性也易得罪人,不理解他的人,会觉得他行事出奇、恃才傲物。其实,如果读过他的书信集,会发现他对长辈是尊敬的,对朋友是真诚的,对于晚辈,更是满心关怀。读他给青年朋友的信,像是在促膝谈心,如沐春风。锺先生也是优秀的作者,他给报刊供稿,在出版社出书,他对自己的编辑,是当朋友相待,不仅体贴,而且循循善诱,从很多细节上予以指导和帮助。锺先生做事不仅有眼光,还很有策略,非常高明。有机会给锺先生当编辑,我也感觉是幸运的。

      锺先生的书信仅露冰山一角

      由于工作与交友的需要,锺先生写过大量书信,具体数量是无法统计的,虽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仍然存世的应该不少。经过夏春锦等有心人的整理,目前已出版的是三册:《锺叔河书信初集》、《谷林锺叔河通信》和《念楼书简》。这些编成集子的部分,可能只是锺先生书信的冰山一角,难免遗珠。

      锺叔河先生在编辑工作之余,也写过很多文章,已经出版十卷本文集,但不包含书信。他今年九十二岁,写信的历史已有六七十年,如果他的书信都能结集出版,估计与文集的体量也差不多吧。锺先生与一些友人长期通信,两者往来书信可以编一本书,如已出版的《谷林锺叔河通信》,还有与钱锺书、杨绛夫妇,与李锐先生的通信,皆在百件以上,都是可以单独成书的。据说,他与某位朋友的通信最多,目前只公布了一部分。还有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锺先生也写过不少的信,他不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在电话之外,仍然较多地用传统的书信方式与外界保持着联系,写信也成为他的日常。

      锺先生书信的收集、整理与出版,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和支持。作为读者,我期待他的书信更多地被发掘出来,使他的思想火花能够保存,供读者阅读分享,这也是读书人之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