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不给力的共享助力车,谁来助力?(麓山快评)

      付臣欢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共享电单车市场及用户行为监测报告》,中国共享电单车用户的使用痛点主要是找车困难和还车不便,59%的用户希望共享电单车增加投放量。而据长沙晚报记者调研得知,长沙的共享助力车也存在服务区域“空白地带”多、跨区域骑行难以及因为系统故障让骑行者买单的问题。

      归结起来,导致这些不给力现象的原因集中在投放量、地区覆盖、日常管理维护和技术等方面,考验的是共享助力车平台在运营成本与用户体验之间的抉择。

      当然,解决这些问题,光靠平台是不行的,需要平台、相关部门携手发力,对市民出行需求、城市空间承载力、停放设施资源等因素调研评估,才能找到一个“最优解”。

      比如,当前长沙的共享助力车并不少,但各企业经营范围重合,差异化不明显。这不可避免地带来区域分布的两极分化:服务区域内车辆成堆,服务区域外一片空白。区域差异化有助于填补空白,满足更多市民的使用需求,减缓平台之间的竞争,用户体验与运营收益自然也将实现双赢。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既然相关部门负责停车区域的划定,是否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布局,解决投放区域的空白?而多家平台的服务区域重合度高,该由谁出面牵头优化各平台的区域分配?这些问题需要有明确的说法,不能都推诿说,“这不归我管”。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