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镝
白昼点点消散,夜幕慢慢笼上来。晚饭过后,已然是天黑了,抑或只剩下些微的光亮。路灯亮起来了,红红的中国结式样,沿着主干道两侧一溜排地列队,初看像卫兵,仔细看又不像,卫兵神情严肃,有着警戒的意味,而这抹中国红的色彩,从春节守候到现在,亘古不变地透着温暖,即使是热气蒸腾的暑季,也毫不倦怠。
今年有点意思,初伏比较正常,进入中伏,大家正揪心着怎样对付这难熬的暑热,殊不知老天自有安排,像是弥补去年下半年持续干旱的亏欠,在这中伏天,天天一场阵雨,下得酣畅淋漓,路上雨点如花绽放,一朵朵的,像跳迪斯科似的动感十足,曼妙绝伦。屋檐水也不甘示弱,哗哗啦啦地响得欢畅。田里土里花坛里,自不必说,高大的树木和卑微的植株,无不被滋养得水嫩嫩的,个个精神抖擞地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只要不是阵雨倾盆,碗筷一放,我总是飞快地查看太极拳友群里的动静,这是我们这些拳友生活的日常。能抽出时间的拳友,一个简单的“练”字,便是一个行动指南,告诉她将参加今晚练拳。也有的拳友发个字母“K”,那也是表示会去的意思,是“去”的方言缩写。还有不能来的,便会报上请假之类,也有不去也不请假的,无人在意。如果说了去,先到的会在集合地等待,等群里说了去的人到齐了,再开工。即使有人特意说明因事晚点到,让不要等,各位依旧会等她一会。后来,因事不能及时赶到,又不想耽搁他人宝贵时间等的人便故意不吱声,这样去了以后,大家练到哪,她就从哪开始练。
大家一起,摆开队列,其实也说不上什么队列,只要左右伸出手去不碰着人家便是。往往由于场地宽敞,相隔丈多远,感觉心里宽松,像是有利夏季散热似的。
先是缠丝功。双脚并拢,提腿、开步,单手缠丝。看似软绵绵轻飘飘的动作,立身中正安舒,一圈圈地划着圆,身上,腿上,特别是大腿,便开始使上了劲,周身冒出了汗。随着缠丝功一节节一套套往下练,便感到快要支撑不下去了,只盼着快到立圆缠丝。等整个缠丝功练完,领队的一声“收”,大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抱球,含胸拔背,虚领顶劲地站着不动了。看着静止不动,其实个个背部都像开凿出一条运河,汗水沿着背心窝,哗啦啦地流淌。不只是运河,似乎河旁还有无数小溪,沿着河水的同一流向,溪水潺潺。
站桩结束,基本功便告完成。众人稍事休息。有人调试蓝牙小音箱,人们忙着擦汗,额头、脖子、手臂、背心,全是汗,有的用毛巾,有的用纸巾,还有的直接用手抹一把了事。匆匆擦过几把,音乐响起,大家站好位置。
十三式和老架一路分别是简易版和完整版的拳式,有前后左右的起跳冲突动作,运动范围较广,一众更是留足距离。缓缓起势,呼吸随之放缓,气息升腾,再缓缓下沉,沉至丹田,开步,金刚捣碓,懒扎衣……一招招走下来,一个个动作跟上去,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拳路里,边用余光瞅瞅人家的长处。小白杨的掩手肱拳等动作到位,一拳出去,两手显出很强的对拉力,那份力道,显出一种奇妙的力量。这招美得传神,其实用的是腰上的暗劲;黄师兄有武术基础,他的闪通背好像一道闪电,看得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却感觉到里头蕴含的硬功夫;周师姐发力的动作难以揣度,不管是肘底看拳还是指裆捶,都能带动一身肉跟着晃动,看得人如坠云雾,要知道,她算不上多胖。
两套拳下来,当天练习到此为止。有时会留下来稍微交流下习拳心得,更多时候,大家忙着第二番擦汗,喝水,喝完水,开路回家。一条线路的,或能够凑成一条线路的,结伴同行,也不在乎多走一点。聊聊家常,或者日常,走着走着,就各回各家了。有时谁家有时新的水果蔬菜,也会在练拳时拿来分享,最有意思的是满师兄,亲手种了有机水稻,新米出来的那天,他特意提了很多来,人均一袋,真让大家尝了鲜。
第二天,大家又如此相逢,相约练拳,日复一日,不觉就将一起流过的汗,刻进了这个难忘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