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璐 陶颖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坚定文化自信,培固民族精神之“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从自身做起,深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厚植马克思主义生根的“沃土”。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自觉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让中华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放射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二是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三是坚持古为今用、不断推陈出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本着科学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熔铸理想信念之“魂”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根本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在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为城市建设营造好氛围、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一是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产业发展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着力构建意识形态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二是加快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宣传方法,与宣传、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协同打造具有湖湘特点的宣传媒体矩阵,巩固壮大三湘大地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三是持续促进网络空间更清朗,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托政务新媒体,及时处理、准确发布有关信息,营造持续向好的网络生态。
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核心价值之“源”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核,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我们要善于发掘和培育传统美德的“种子”,播撒于人们的“心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弘扬提供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一是抓好道德建设。深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抓好宣传教育。加强红色教育资源运用,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三是抓好风气养成。强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定文化自信,共筑伟大复兴之“梦”
当今世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越来越为世人瞩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这种信心和能力,必然包含文化自信和文化实力。如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要持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一是着力提供高质量文化供给,以“微网实格”治理为契机,完善长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准文化供给。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依托招商中心、会展中心等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二是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将文化产业发展与长沙城市建设一体推进,着力在传承历史文脉、打造“魅力星城”文艺精品等方面下功夫,繁荣文化产业、增强传播效能,为建设现代化城市夯实精神支撑。三是着力促进文化融合发展,鼓励开发“文化+”互动体验产品、实施“文化+”项目,积极融入现代工业、高新技术、历史名城、湖湘文化等元素,推动文化跨界发展、融合发展。
(毛文璐,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陶颖,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