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特别报道(07)

返回版面

逐浪湘江 向新而行

——解码国家级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密码

  •   湖南湘江新区以 “产城人融合” 的实践,让发展落地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湖南湘江新区以 “产城人融合” 的实践,让发展落地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   对生活、文化、休闲需求的无止境追求,让城市发展直抵人心。   对生活、文化、休闲需求的无止境追求,让城市发展直抵人心。
  •   梅溪湖国际新城问鼎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  均为湖南湘江新区供图   梅溪湖国际新城问鼎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  均为湖南湘江新区供图

      黄飞武 胡益虎 柯鸣 尹国旗

      湘江蜿蜒八百公里,承载着楚汉文脉的千年呼吸;麓山巍巍矗立,见证着湖湘大地的时代变革。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湖南湘江新区以十年为标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的征程中,丈量着改革者永不停歇的脚步。

      作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自批复成立以来,湖南湘江新区便肩负打造“三区一高地”的国家使命,近年来全力推进“四个新区”建设,聚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已然成为湖南省乃至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

      十年长卷上镌刻的,不仅是经济数字的跨越式增长,更是一部践行“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动山河再造的精神史诗。无创新不新区,湘江奔涌处,一部中国式现代化湘江样本正徐徐展开,在长江经济带版图上镌刻下 “敢为天下先” 的湖湘印记。

      “高端产业新区”奏响产业跃升强音

      湘江新区桐梓坡路,东望湘江、西连金洲大道,这条串联起 25 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 2500 亿元的长沙“上市大道”,正是新区践行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的生动注脚。在这里,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演绎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快速转化,跻身全球 3C 电池核心供应链。2024 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该企业,为新质生产力的轰鸣按下 “快进键”,以巴斯夫杉杉为代表的 “新区智造”,持续点燃产业升级的 “新引擎”。

      2015年获批国家级新区以来,湘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至 2024 年翻了三倍,经济总量稳居国家级新区第6位,以占全省 5%。的面积创造了9.4% 的经济总量,6项核心指标位列国家级新区前二。数据背后,是“系统”思维下的产业生态蝶变—— 新区以 “链主企业牵引、链式布局、生态共生”构建“2+4+N”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中联重科塔机销量全球第一,中联智慧产业城平均每 6 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盈峰环境环卫装备销量连续 24 年领跑国内;新材料产业集群,博云新材 C919 大飞机刹车系统打破国际垄断,五矿新能动力三元正极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冲击 20%;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麒麟信安操作系统护航“神舟”“嫦娥”,景嘉微电子 GPU 芯片突破“卡脖子”技术,“两芯一生态”体系领跑全国,“六机七芯”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居首。

      新区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发展主阵地提前布局未来产业。近日,总投资51亿元的大飞机供应链智造基地项目落户新区,毗邻许龙路“千亿工业走廊”,产业定位以大飞机起落架为核心,辅以航电、航天新材料等产业,全力打造大飞机供应链规模化产业聚集区。

      积极抢占人工智能、前沿材料、空天利用、生命工程、量子科技等新赛道,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齐五块国家级牌照,完成从“测试场”到“生态圈”的跨越;航空航天(含北斗)产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工信部赛迪智库发布的产业评估报告中,湘江新区产业创新竞争力跃居全国新区第二。

      时代不会辜负长期主义者。连续十一年举办岳麓大会,成为移动互联网行业盛会,湖南互联网企业50强,湘江新区占七成。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为产业赋能:200 亿元政府引导基金撬动千亿级产业基金群,助力企业成长。“三区合一”改革破除壁垒,154 项权限下放园区,“办不成事”窗口兜底诉求,“保姆式服务+店小二效率”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如鱼得水。

      产业长跑带来发展新红利。2024年长沙市人工智能应用示范资金项目中,长沙高新区麓谷产业园 44 家企业入选,占长沙AI产业“半壁江山”。麓谷片区汇聚5万余家企业、近百万从业者,形成央企引领、本土企业支撑的格局。目前,新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数量稳居国家级新区前列,以“智造” 实力诠释“湖南制造看新区”的担当。

      “前沿创新新区”产学研联动解锁进阶密码

      近日,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携天仪研究院 6 颗商业卫星升空,37颗卫星组网标志中国商业航天从“单兵作战”迈向“生态集群”——这恰似湘江新区践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缩影,书写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进化史。

      2024年,湘江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 9.5%,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有效发明专利突破3万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居中部前列。围绕“前沿创新新区”建设,“链接”成为科创方法论的核心:新区1200平方公里为“无缝对接平台”,推动 “高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深度融合,让科研课题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长沙临一云川能源科技的全球首台兆瓦级高空风能发电装备“SAWES1500”便是成果,创始人顿天瑞与翁翰钶19岁开始在高校演算公式,六年磨一剑,2023 年底创业选址新区。依托新区70%以上的航空航天企业集群,半年内企业在研发、生产、市场上实现突破。

      如今,“人才找需求、企业找专家”成常态,“红枫计划”“柳枝行动”“天天麓演”等平台保驾护航:红太阳光电依托国家光伏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中国名片”转身;清源华建负责人称新区与企业的关系堪比“深圳与华为、珠海与格力”;三诺生物 20 余年在新区实现从单一血糖仪到多指标检测体系的跨越。

      破局在于产学研融合。岳麓山大科城从“学术高地”变“产业沃土”,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与威胜信息、中联重科共建联合研究院,将“论文专利”转“产线图纸”。威胜信息智能电表依托高校算法优化,18秒下线一块,误差不超 0.03 毫米,市场份额全球领先。圣湘生物科学家任小梅说:“这里有顶尖实验室与全球市场通道,创新者能找到所有可能。”

      在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壮阔蓝图中,一座形似“大足印”的科技新地标正拔地而起。长沙北斗研究院总部基地——“北斗足迹”,科研定位聚焦于时空安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这与国家战略需求高度契合。“大足印造型既象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务实精神,5个脚趾更暗藏科技密码。”项目负责人解释说。

      十年来,新区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千家,其中国家级平台达68家,湘江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等全省“四大实验室”布局新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和湘江科学城“双城联动”,分别位列全国科技城百强榜第19位、第41位,成为湖南“最强大脑”和创新策源地。

      沿着湘江向南飞越,湘江西岸的大王山片区一片巨大的钢铁穹顶在谋划科创的新蓝图。近日,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二标段项目提前 52 天主体封顶,校区布局五大功能板块,聚焦重点科研平台与学科。湖南省委、省政府启动湘江科学城规划建设后,2023年12月,湘江科学城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025年4月,湘江科学城“五大建”全面封顶。当前,湘江科学城 76 个政府投资项目挂图作战,随着项目推进,科学城既有“科技范”,又有“烟火气”,绘就产城人融合画卷。

      十年间,湘江新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稳步迈向“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远远高于全国、省市平均水平。这里,工程机械的钢铁臂膀托举起“中国强度”,深海采矿车刷新“中国深度”,“天河”超算跑出“中国速度”,科创企业的拔节声与产业升级的轰鸣声交织成时代的交响。

      “开放活力新区”构建内陆开放新格局

      “不沿边不靠海,如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湘江新区以“湘江北去,奔流入海”的改革作答。牢记“三高四新”中“高水平开放”的要求,新区从“硬联通”到“软链接”双向发力,打破地理局限,构建起辐射全球的开放体系。

      改革是开放的基石。湘江新区推进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合一”,实行“区政合一” 模式,实现产城融合、资源共享、一体发展,下放省市级经济权限,构建高效运行体系,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特别案例”,为开放发展破除制度壁垒。

      交通破局打开空间格局。虞公港一期运营,让长沙拥有首个常年通航5000吨级货轮的码头,长江航道南延近百公里,实现“通江达海”;长沙高铁西站加速建设,规划16台30 线,预计年旅客发送量2020万人,连通呼南、京九等高铁干线,推动人才、资本、技术高效流动。德国招商顾问欧乐·德林感叹:“高铁与机场让这里的国际通勤比想象中更便捷。”

      思维破界拓宽合作视野。2024年,英中商业发展中心湖南代表处揭牌,9家英国企业来湘交流;“全球研发 湘江出发”活动吸引36位海外青年科学家携24个项目路演;德国卓伯根集团中国区总部落户7年后,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卓伯根基地)正式揭牌,形成“德国技术+湘江转化”生态链与“德国技术+湖南制造+全球市场” 开放体系。目前,巴斯夫、舍弗勒等德资企业扎根新区,中联重科、圣湘生物等本土企业开拓欧洲市场,新区“1+N”国际合作服务平台覆盖离岸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等领域,企业“朋友圈”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获批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区,以内陆开放的 “湘江样板”,实践“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一流品质新区”谱写产城融合新篇章

      “如何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湘江新区以“产城人融合”为核心,书写宜居与宜业并重的“湘江哲学”——“有”是基础设施、商业开发等“物质条件”的夯实,“无”是对生活、文化、休闲需求的无止境追求,让城市发展直抵人心。

      以“人”为核心,筑就人才安居港湾。新区“湘江英才”计划以“政策+平台+情感”留人,65.5%驻区高校毕业生选择留下;1亿元大学生创业基金、9万平方米免费孵化空间,助力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胡含兵从免费办公室起步,打造营收过亿的企业,“岳麓山下好创业” 成为响亮品牌。

      以“智”为引擎,升级城市生活品质。顺丰无人配送车载货精准送达驿站,九识智能无人车保障生鲜保鲜,智能环卫车清扫街道 ——2024年新区出台细则,推动无人车商业化试点,69辆无人配送车助力快递业务量增长16%;长沙获智能网联汽车五块“国家级牌照”,启动“车路云一体化”先行区,计划 2026 年实现万辆 C-V2X 终端网联服务,让 “智慧生活” 成为日常。

      以“绿”为底色,擦亮生态宜居名片。梅溪湖国际新城问鼎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洋湖生态新城获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橘子洲打造“零碳岛屿”,新区连续上榜中国“幸福百强区”,形成“湖南品质看长沙,长沙品质看新区”的示范效应。

      以“民”为中心,补齐民生短板。十年间,新区累计投入住房保障资金320亿元,改造老旧小区80个,人均居住面积达42.6平方米;投入教育经费超616亿元,新建中小学及幼儿园272所,新增学位22.9万个,“岳麓山下好读书”成为教育强区名片;望城坡街道重阳路新装路灯,居民李阿姨感慨:“以前摸黑出门,现在亮堂堂,连路边的月季都看得清。”

      岳麓山下的“诗与远方”就在身边,从一座座图书馆织起一张覆盖城乡的“书香网络”,到文化+科技激活的新消费,从后湖艺术园区的前卫创作,“岳麓山52阅读”的精神家园,到岳麓山青年戏剧节、“后湖湖畔音乐会”的自由表达……流淌于湘江西岸的文化基因,正为这片硬核的创新高地注入深沉而璀璨的精神力量。湘江新区以 “产城人融合” 的实践,让发展落地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岳麓区委书记谭勇表示,新区将勇担使命、开拓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新的篇章,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湘江力量。

      十年潮涌,湘江奔不息;初心如磐,奋斗无止境。站在新起点,湖南湘江新区将继续以“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指引,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者”、先行先试的“改革者”、区域发展的“领跑者”,在下一个十年,续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湘江华章,让这座 “青春之城” 永远年轻,未来可期。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