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宏欢
你是否想过,每天产生的成千上万吨垃圾,最终去了哪里?答案就是——垃圾填埋场。而就在这些堆积如山的垃圾之下,潜伏着一个看不见的“环境杀手”:垃圾渗滤液。它就像是垃圾的“毒液”,含有海量有机物、重金属、病原菌,甚至多种人工化学物质。一旦从填埋场泄漏,就会对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和打击。
在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治理需求愈发迫切的当下,位于长沙的湖南迪亚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迪亚环境”),正以专业力量直面这一挑战,专门和这些“毒液”打交道。他们用近20年时间,把一个个棘手的污染难题变成了环保领域的技术优势。
让垃圾渗滤液处理“全量化”
时间回到2006年迪亚环境刚成立时,彼时,国内渗滤液治理行业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主流技术几乎被国外膜法工艺垄断。
“膜法就像筛子,能过滤掉大部分污染物,但浓缩液长期累积的弊端,相当于把难题往后推,而且成本高得吓人。”迪亚环境总经理孙铁刚回忆,团队曾经考察过采用膜法工艺的项目,仅每次更换膜组件的费用就超过百万元,“所以我们当时就想,能否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这条“不一样的路”,便是后来让迪亚环境在垃圾渗滤液处理细分领域站稳脚跟的全量化(非膜法)工艺。其采用的“两级AO+Fenton”为主的处理工艺,可通过高效生物菌的生物降解和Fenton药剂的化学氧化原理,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彻底降解、氧化去除(转化为无污染的无机物),实现对污染物的“全量化处理”,不再产生“浓缩液”等液体污染物的积累和转移。
如今,这项自主研发的全量化(非膜法)工艺,已经升级成“非膜法垃圾渗滤液低碳处理一体化装备”,它不仅攻克了国内渗滤液非膜法低碳处理总氮的技术难题,更在垃圾渗滤液的治理上取得显著成效。
打造国内首个规模化项目
在怀化芷江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站,黑色的渗滤液从管道缓缓流入处理设备,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清澈的水从另一端流出,检测员用采样瓶接水,旁边的检测仪显示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很难想象,十多年前这里曾经历过一场紧张的“战役”。
2007年,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正式施行,该标准对于氨氮、总氮等污水处理指标的要求达到了世界最严水平。这让项目业主芷江县城管局领导愁眉紧锁——有限财政无法采用进口膜工艺路线,但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设计施工已经完成,新处理工艺能否解决高浓度渗滤液这一世界难题?这个问题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2007 年底,迪亚环境与芷江县相关领导、专家多次沟通,并赴广东江门考察中试后,成功中标芷江县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的承包项目。然而,项目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填埋场地处丘陵山区,可用平整空间有限,给处理站设计带来麻烦。迪亚环境工作团队连夜修改设计,以集成化布置破解了地势难题。完成设计评审后又遇罕见冰灾延误工期,工作人员加班加点赶工,终于在2008 年7月雨季前完成主体施工,同步开启生化系统调试。
2009年,迪亚环境在湖南芷江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了第一个“全量化”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这也是国内首个规模化的渗滤液全量化处理项目。之后又先后完成了湖南安化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四川邻水县垃圾渗滤液全量化处理项目以及云南景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等多个优质项目。
把渗滤液处理经验推广到更多领域
如今,迪亚环境的成绩十分亮眼:年处理污水超350万吨,相当于为近千万人口的城市解决了全年垃圾渗滤液处理需求;业务覆盖国内15个省份,在全国建成近60个项目案例,为40多个市县提供专业化的渗滤液处理运营服务;处理出水率超95%,无液体残留,项目持续稳定运营,从未出现过环境污染事故……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迪亚环境始终坚持“以技术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以新颖的思维、丰富的实践打破垃圾渗滤液处理对膜工艺的依赖。
为持续突破技术瓶颈,迪亚环境多年来与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践经验深度融合,目前已拥有授权专利61项。在成熟稳定的全量化(非膜法)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基础上,率先实现了各类环卫废水的协同处理,进一步拓展了环保服务的边界。
如今,迪亚环境的工程师们仍在不断给技术“升级”。他们下一步目标明确:一方面依托现有业务技术支撑,推进微生物制剂、新型药剂的开发应用;另一方面把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经验推广到更多领域,如养殖废水处理、其他“三高废水”处理等。
离开迪亚环境时,记者看到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新一批的一体化试验装备,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设备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或许,正是这样一群与“毒液”博弈的人,用技术和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每一次水质达标的检测报告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