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特别报道(07)

返回版面

永不褪色的芳华

走近抗战老兵,聆听烽火记忆,汲取矢志奋斗的精神力量

      刘攀 罗健宁 熊慧

      一段记忆,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永恒;一种精神,在今与昔的交替中闪耀;一个梦想,在时与空的变换中升腾。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当胜利的礼炮响彻八十春秋,当和平的鸽哨掠过万里河山,我们仰望历史的星空,那里镌刻着他们的名字——抗战老兵。

      抗战老兵是从烽火中走来的英雄。他们身上烙印着民族的伤痛与不屈的尊严;他们面对炮火勇往直前,以百折不挠的信念铸就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

      在长沙,也有这样一批在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枪林弹雨中,他们曾用年轻的肩膀扛起家国重任,用刺刀挑破沉沉暗夜,用身躯抵住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寒风。他们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民族苦难与辉煌的见证者,也是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亲历者。

      8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穿越硝烟战火的青春少年,已鬓发染霜、步履蹒跚。截至2025年1月1日,长沙市健在的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共21名,平均年龄已逾97岁。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数据。当历史的亲历者逐渐老去,我们如何守护民族的集体记忆?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今天又该如何传承?

      抢救记忆刻不容缓。对此,长沙市委老干部局历时数月组织开展抗战老兵革命故事征集行动,回望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聆听铿锵有力的英雄誓言,触摸那始终不曾褪色的信仰。

      这背后,是血与火的淬炼,是生与死的抉择,更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真实写照。正因如此,他们的故事应被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更应被世代传承。

      山河破碎时,他们挺身而出

      历史长河奔涌,岁月烽烟未远。抗战老兵的选择,始于最朴素的家国情怀;他们的坚守,源于最纯粹的理想信念。

      1938年,冀东大暴动的烽火刚刚熄灭,平原地区仍不断遭受日军侵扰。年仅17岁的郑平,目睹家乡河北滦县在“七七事变”后的沦陷与苦难,于1942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眼看家乡被毁,我义无反顾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抗日工作。”山河破碎时,这是一个青年最坚定的选择。

      在一次任务中,郑平被调去协助并保护滦县马县长,同时负责保管机要文件和文印工作。在无遮无蔽的平原上,如何与敌人周旋?郑平设计出“双重隐蔽”地道:于灌木丛中挖设地洞,外层以天然植被为掩护,内层以地洞为最终屏障。

      “最惊险的一次,我们遭遇日军突袭。虽躲过一劫,但我们的据点已经暴露,必须紧急转移。”郑平回忆道,他当时受托护送机密文件至百里之外,“途中我三次遭遇日军:先是在被扫荡的村庄险些撞见敌人,又在渡河时遇到追兵,最后躲入砖窑仍被敌军发现,开枪方得脱身……”尽管每一次都是生死一线,但郑平说自己始终信念坚定:“无论多难,都一定要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最终,他连夜送达机密文件,次日与马县长顺利会合。

      战火淬炼信念,选择彰显初心。1945年的一个雨天,17岁的陈西在学校食堂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没有党旗、没有誓词,只有老师的一句问话:“这个学校有特务,你入党怕不怕死?”她答:“我不怕。”这个简短的入党仪式,却彰显了一代人对信仰最纯粹的坚守。

      陈西说,自己参加革命的决定有着家国仇恨与信仰召唤的双重动力。“一是父亲在扫荡中被日军迫害,哥哥和妹夫早已参加革命;二是村里有地下党,耳濡目染间,革命已成为我的信仰。”

      不久后,陈西加入冀东区党委文工团,用文艺作品鼓舞士气。在照顾伤员的日日夜夜里,她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没叫过一声苦,更没做过一件对不起党的事情。”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对信仰的终生坚守。

      “1938年,刚参加革命的我还不到15岁,因年纪小未能上前线,却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真正分量。”提起那段烽火岁月,已有100岁高龄的高峰回忆道,战争的胜利不仅需要勇气,更离不开坚实的后勤保障。

      “我的第一个任务是下乡征收公粮,起初百姓们多有不解与抵触,我们耐心宣讲、张贴标语,动员那些读过书、明事理的同学一同劝说。后来,一位最初强烈反对的老大爷动情地说,‘早知道部队这么难,我吃糠也愿意!’最终我们顺利地征收到了供给军队的粮食、鞋子等物资。”高峰说。

      “1945年,我被派往八分区贸易总公司,当时,八分区遭到了敌人的封锁,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异常短缺,各种军需用品更为紧缺。”如何打破日伪军的经济封锁、掠夺和垄断?高峰回忆道,他们充分利用日伪军内部的派系矛盾和贪财的弱点,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成功突破封锁保障供给,还在贸易的过程中获取了许多宝贵的情报。

      风雨如磐的岁月里,是他们以青春为火把,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出,用热血书写下壮丽的史诗。

      烽火年代中,他们迎难而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抗战最黑暗的时刻,这群抗战老兵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解放的洪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境界。

      “日军当年把中国人欺负得太苦了!”16岁的王甸彬在1942年毅然投身革命,负责情报与肃特工作。在一次护送区委书记突围时,他们仅有两把枪、10发子弹,却在百姓掩护下安全抵达河北兴隆县山区。

      1945年初,他在一次执行任务中遭遇日伪军扫荡,被一位老妇人藏于被窝,方才幸免于难。“没有老百姓,我早倒在日伪军的枪口下了。没有老百姓,一切胜利都难以想象!”王甸彬的这句话,道出了革命最深的根基:人民二字,重若千钧。

      1949年春,王甸彬随军南下,先后3次秘密潜入长沙,为长沙解放做了大量的情报搜集与肃特等相关准备,成为最先进入长沙的公安系统人员之一。

      从隐蔽战线到公安系统,他的身影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如今,王老已近百岁,仍信念坚定,牵挂着家国未来:“以前我们因弱小被日本欺负,现在国家抓国防、抓尖端科技,越来越强大,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成果必须牢牢守住!”

      同样的火苗,也在杨克忠心中炽烈燃烧。“我是1945年2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说起那段岁月,老人仍十分激动,“那时候参加工作的动力就是恨日本鬼子。”朴素的言语背后,是民族危亡关头中华儿女最真挚的情感。

      入党后,作为妇女主任,她发小册子、教唱歌,用文化武器唤醒民众,在另一条战线上为革命贡献力量。文化启蒙看似不如战场厮杀壮烈,却是唤醒民众、组织群众的必要工作,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有一次,杨克忠所在的部队行军的补给点供水不足,在取水的途中,她遇到敌军飞机的突袭扫射。“飞机飞得很低,敌人还用机枪对地面扫射,我赶紧躲到了地下,等到第二天扫荡结束,我才从地洞里钻出来,那一次还捡到了好几颗炮弹呢。”回想起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老人笑了。她说,那时候在部队里大家都很坚定,认为死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没有为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是可耻的。“那段时间我有六七天没合眼,当时也没感觉到累。直到后面部队全部通过之后,我才放下心来,整整睡了两天。”

      李襄城的故事,始于苦难中的一抹光亮。“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当时孤儿可以免费上学,我就这样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后来还考上了学校。”她说,是共产党的温暖关怀为自己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1944年12月,这个曾经无助的少年在指导员带领下,在一间隐蔽的房子里庄严宣誓,由此成为班上第一个共产党员。从那刻起,一种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念,在她心中扎根生长。

      1945年,李襄城被分到山东荣成县委宣传部当干事,从事土改复查、救灾、动员工作。有一次到三面环海、条件艰苦的村子动员救灾,他们严格执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自己动手解决伙食——男的到海里去弄海菜,女的就在家里做馍馍。“老百姓看到我们吃的食物,感慨我们吃得比他们苦多了,可我们一点也不觉得苦,每个人都吃得很开心。”时至今日,李老仍满怀奉献热情,“我现在主要是腿脚不方便了,其实我心里还一直想着要为国家为社会多做点事情。”

      峥嵘岁月里,他们砥砺前行

      “叫老乡,快到战场上,参军把兵当,莫等那日本鬼子来到咱家乡,老婆孩子遭了殃,才去把兵当。”这首流传在抗战时期的民歌,唱出了那个时代最紧迫的呼唤。

      15岁的温晴霖正是听着这样的歌声,毅然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1948年1月,他在战火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一路走来,温晴霖参加了石家庄、太原、张家口等重大战役,最终迎来新中国的诞生。然而征衣未解,他又踏上抗美援朝的战场。

      在朝鲜的13个月里,他所在部队担负着艰巨的阻击战任务。“压缩饼干冻得咬不动,只能吃一口炒面再吃一口雪。后来连雪也找不到,因为被炮弹炸过。”而今温老平静的叙述背后,是当年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

      正是这种艰苦,淬炼出革命者最坚定的信念——正如温老所说:“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哪来的家。现在我们有个安全的国家,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1944年的河北吴桥县里,14岁的李书田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丝毫不曾畏惧。那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秘密给县武工队送信,后来成了当地武工队的一名机枪手。

      “我父亲早年参加了八路军,受其影响,我从小就对部队有着很深的情结。”李老说道,当时他在队伍里负责配合八路军进行铁路破袭战,扒铁轨、炸桥梁,破坏日寇的交通运输线。

      1946年,李书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步入了真正的军人生涯。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和解放沧州、保定的战斗。“1950年,我随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组建高炮部队,负责对抗敌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保护运送后勤补给的铁路线。”他回忆道,在一次对抗敌机轰炸的过程中,部队集中全排的火力成功击落两架敌机,而后敌军不甘吃亏,又有10多架飞机反扑。

      “就是那场战斗,一发炸弹击中了我身边的一辆汽车,炸翻的汽车重重地压在我身上,虽然保住了生命,但腰椎粉碎性骨折,留下了终身残疾。”但老人从未后悔,常说:“当兵就是要打仗的,我只是尽到了一个军人的本分。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这点伤算不了什么。”

      信仰的力量让人无畏,也指引着李光照走上革命道路。她说,自己的革命信念始于家庭熏陶:“我的父亲是一位地下党员,我是在家人的影响下参加革命的。”从小痛恨日本鬼子的她,很早就有了朴素的阶级感情:“打小就知道共产党好、八路军好,就明白了要不受压迫和剥削,就要跟共产党走,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

      忆起从前,李老打开了“话匣子”,提起自己的两个弟弟在家庭的影响下也早早地干了革命:大弟弟在15岁那年就参加了八路军,南征北战,在战火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小弟弟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解放军,也入了党。

      “他们都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她笑道,“如果说我们家是一片‘红色沃土’,我就是这块土地上生长、发芽、成长的一棵小草。这块土地肥沃、阳光明媚、雨水充足,使我能破土而出、健康成长,这是我一辈子最幸运也最幸福的事情。”

      ……

      八十载岁月奔涌,无法冲淡民族记忆里的血火峥嵘;历史的长风浩荡,终将铭刻危难关头挺立的中流砥柱。

      一路走来,这群抗战老兵始终保持老党员、老军人、老英雄的革命本色,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当我们循着他们的记忆轨迹,重回那个血与火淬炼的年代,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生命传奇,更是一座由无数共产党人用信仰、忠诚与奉献共同铸就的精神丰碑。

      精神回响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上战场,害怕吗?

      这是抗战老兵的回答——

      “当了兵就要打仗,一点没有怕过。”95岁的温晴霖说,枪林弹雨中,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能为老百姓冲锋在前,我特别骄傲。”96岁的李书田声音坚定有力。

      “不怕!咱们共产党员不畏强敌,越是艰险越向前!”近百岁高龄的王甸彬,依旧热血沸腾。

      朴素的答案,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这群于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身上,我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他们或许战功赫赫,却从不居功自傲,只说“功成不必在我”,只说“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已是无比幸福”;他们用一生诠释着何为忠诚、何为奉献,完成了从“小我”到“无我”的升华,这是共产党人最纯粹、最高尚的政治情操。

      9月3日,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及阅兵仪式直播后,王甸彬感慨万分:“看到国家和军队这么强大,我非常自豪,也很激动。”他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不要忘记历史,要记住——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山河已无恙,灯火满人间。

      历史的长河里,抗战老兵的壮举如星辰闪耀,令人动容;新时代的征途中,长沙这片红色热土上,还有一批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正发挥着余热,他们被称为“五老”,通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和关心下一代成长成才等活动,以另一种姿态延续着精神的火种,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五老”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对党的历史有深刻理解,能够结合亲身经历讲述国家发展历程,让年轻人懂得幸福生活从哪里来。近年来,长沙市持续深化新时代“五老四教”工作,擦亮“五老”金牌讲师团品牌,组织老同志讲城市的发展巨变、英模先烈的奋斗事迹,赓续精神血脉,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五老”用银发丹心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抗战精神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知,成为这个时代最动人的薪火相传。

      从战争年代的咬紧牙关,到和平年代的默默奉献,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他们虽已华发苍颜,却从未因年岁增长而退出为人民服务的行列,反而以岁月积淀的智慧与经验,更为精准地找到发挥余热的支点。

      采访结束时,我们总会问:“想对下一代说些什么?”答案异而趋同——

      “要铭记历史,以奋斗姿态接续前行。”

      “要珍惜当下,用实干担当服务家国百姓。”

      “要把‘人民’二字融入日常工作的点滴。”

      是的,当烽火远去,我们需要另一种气概——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生活,把信念化为更具体的责任。如此,永存的不仅是记忆,还有正在我们手中创造的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这盛世,终如当年所愿;而前路,必将更加光明。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