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借古人之手为考生送祝福(长博零距离)

长博“喜湘逢——湖南吉祥艺术大观”展览展出至6月25日

  •   红缎绣“一路连科”枕顶。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红缎绣“一路连科”枕顶。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   扫码看视频   扫码看视频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任波 通讯员 李韵佳

      长沙博物馆特展一厅正在举行的“喜湘逢——湖南吉祥艺术大观”展将于6月25日闭展,其中一些展品内容是古人对科举考生的祝福,让家有学子的观众倍感吉祥亲切。

      本次展览策展人黄爱介绍,展品中民国时期的一件白布绣“荣华富贵”诗词挑花方巾颇受关注。这一件方巾相当于当今的手帕,白底黑线挑花,方巾的中心绣有鹿衔花枝,寿桃、佛手、凤等四周环绕,白色方巾的四边还绣有小诗一首:“本是人家读书郎,每日辛苦在书房。八月十五进科场,秀才考成状元郎。”

      黄爱说,这一民国时期方巾的诗句表面上寄寓了人们对寒窗苦读、高中状元的美好愿望。实际上,仔细分析,农历八月十五在明清时期属秋闱,即乡试考举人的时候,考中的是举人,而要考得进士的第一名状元则是在春季举行的春闱,即会试和殿试,但这一民国挑花方巾祈愿的却是已经废除科举考试时代的家长对自家读书郎奋力向学的美好期望,他们希望孩子在新的教育制度下仍然能努力向学,积极向上,不负每日辛苦。

      一件清代的红绸绣“状元郎打马游街”的绣片最引观众瞩目。这件绣片的中心绣着戴桂冠骑白马的状元,随从前呼后拥,有的抬着插有三戟的宝瓶,有的扛幡旗、举灯笼、抬葫芦、放风筝,有的抱石榴、佛手与寿桃,喜气洋洋,童真朴拙。“瓶”谐音“平”,“戟”谐音“级”,寓意平升三级,葫芦、石榴、佛手与寿桃象征着多子多福多寿,表达了人们祈求子孙满堂且能科举及第、光宗耀祖的美好愿望。

      红缎绣“一路连科”枕顶(局部)的图案由成丛的莲花(莲窠)与鹭鸶组成,随意看过去,就像静态的花鸟绣品。黄爱向记者解释,“鹭”与“路”谐音,“莲窠”与“连科”谐音,寓意学子一路连科、高中,学业有成。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参加者为本省的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可赴首都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会试,会试考中成为贡士,可进入皇宫参加最高一级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者通称为进士。所以,祝考生“一路连科”,就是期许他们能够三科连中、学仕顺利,早日获取功名。

      展览还展出有清代黄缎绣“一甲连科”枕顶、清代湘西苗族湘绣“鱼跃龙门”帐檐、清代粉彩“蟾宫折桂”瓷坛等大量展品。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