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
“世界的三星堆,广汉的回锅肉”。这十二个大字乍一看有些惊悚。我们此次川渝之行这日前往三星堆博物馆,当自驾车接近停车场,透过前挡风玻璃,该广告语红底白字赫然在目。前一句够气魄,后一句够烟火。以此仿作造句,长沙可拟标语:“世界的马王堆,长沙的臭豆腐”,哎,是不是会让人哑然失笑?
只是我等来“朝圣”三星堆,本来满格的膜拜中华古文明的心似乎被这句口号“拉低”了。除了念叨青铜大立人和青铜神树,又添了吃回锅肉的心思。两个小时后参观完出来,正当饭点,手机上搜附近的“回锅肉”店,还真找到一家。按导航发车,出门右拐,然后直行,再调头,直行,又左拐……一通操作,发现又转了回来!原来心心念念的“回锅肉”,就藏于停车场一侧一溜门面中。
其时烈日当空,尘土飞扬。尚在建设中的停车场也是坑坑洼洼的地坪,施工围挡也还围着的,我们看到一溜商铺类似工棚,便不再近前。“随便对付下,吃点干粮,还是去大熊猫基地吧。苏东坡说得好,‘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们去‘居有竹’的地方。”同伴说。
此番“广汉的回锅肉”成了吞回去的口水。真正的大快朵颐是到了苏东坡故里眉山,在眉山三苏祠西门外的酒楼。一盘东坡肉上桌,白碟中几棵上海青打底,青绿之上是如麻将大小的肉块,半肥半瘦,排得整齐方正,汁浓色亮如玛瑙,令人一时不忍投箸,忙着拍照。
入口鲜香,肥而不腻,瘦亦酥松,既嫩滑又嚼劲,一尝再尝,一块又一块。很快一份东坡肉就见底了,连汤汁也舀到碗里泡饭。什么血糖血脂血压统统抛之脑后,吆喝再来一份……
不禁想起东坡先生赫赫有名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熖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据称,这诗是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感于其地猪肉价廉物美所作,诗中描绘的猪肉烹制之法乃“东坡肉”的由来。
相传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苏轼在徐州和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而令东坡肉声名鹊起的是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其时苏轼来杭任知州,遇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大片农田被淹。苏轼及早采取了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们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水道,筑堤建桥,西湖旧貌换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夸苏轼贤明能干,听闻其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过年的时候纷纷抬猪担酒给他拜年。苏轼推辞不得,便让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软香,分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众人吃后赞不绝口,将他送来的肉名之为“东坡肉”。
飘香至今的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饼等,一大桌东坡系列吃食的背后,是一连串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穿越古今,多少奇妙的创意和遐想寄寓其中,多少扶危济困、普度苍生的理念闪烁其中。
关于东坡肉的前世,相传只是相传。有人质疑《猪肉颂》非苏轼亲创,谓此打油诗,粗疏直白,与其传诸后世的众多诗作风格迥异。我却宁愿相信此诗确为苏轼所作,此肉非“东坡肉”莫属。
“自笑平生为口忙”的苏老夫子,可写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可写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可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可写出《食蚝》文:“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热,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一路被贬一路吃,苦中行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憨态可掬,苏东坡就是那天真烂漫的超级吃货。
还是他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接下来他老人家又写道,“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何其朗朗上口,生动晓畅!不知怎的,愚钝如我,这等好诗脱口而出往往就念反: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
结束川渝之行回到长沙,同伴在群里发了张偷拍的“大嚼”照。前景清晰的是竹签穿起油光锃亮的大块腊肉,精肉肥肉层层纹理分明,后景是模糊的正咧着嘴的我的吃相,我随即附上打油诗:“青城山腰恰块肉,当得中餐雄赳赳”,有朋友“秒接”:“跑到山顶再呷酒,胜过神仙云中游。”
哈哈,我等俗人,开车不喝酒坐车亦不喝酒,一路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