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小平
“炭河里,扎木排,一锄挖出宝贝来。”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始,以炭河里为中心,陆续发掘出商周时代青铜器数百件,包括商代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我国出土最大的国宝大铜铙、造型奇特的虎食人卣及工艺精湛的人面纹方鼎等。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工艺水平之高,世所罕见。地处宁乡市黄材镇的炭河里这块弹丸之地,也因此与中原地区南北呼应,双峰并峙,逐渐成为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
1998年秋,一个阳光满满的下午,时任中学教师的我到《宁乡日报》送稿,遇总编黄沃若。他对我说:“宁乡是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几千年前,宁乡到底是何模样?为什么有如此丰富的青铜器出土?当时的宁乡,是某一强大方国或部落的中心,还是存在着一个堪与商王朝分庭抗礼的国家?为何历史典籍对此只字未提?探讨这些谜团,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如果我们以出土青铜器为题材,创作出一部作品,大胆想象,在报纸上连载,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你的古文根底不错,又熟悉历史,是否可以一试?”
我对当时的那段历史,完全是一片空白。接受任务后,找了大量历史资料,均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找方家求教,听取意见,也没有找到突破口。连续三天,我不曾在稿纸上写下一个字。当时社会上尚无“穿越”概念,但我最后采用“穿越”叙事方法,今古相接,这才打开了思路。初稿完成后,经多次修改,次年在《宁乡日报》副刊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连载。小说以出土青铜器为题材,以姜尚早期在宁乡的活动为线索,以姜尚之弟姜铁铸造四羊方尊,舍身投入冶炼池使方尊得以炼成,后方尊被商王抢夺酿成血案为故事高潮,以炭河里、沩山、师古寨等出土青铜器所在地为故事发生地,采用章回小说的方式,近似明清语言风格创作而成,该作成为《宁乡日报》创刊以来惟一连载的文学作品。并于2010年结集成《荆楚烟云》一书出版。
历史的烟云早已消散,痕迹近乎于无,只留下那些不能说话的青铜器。创作《荆楚烟云》时,炭河里只有一条炭河,一片稻田,贫瘠,荒凉,和普通湘中农村一般无二。随着炭河里的名声大噪,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集到了这里,一个一个项目立了起来,一支一支施工队开了进来。如今的炭河里,建成了国内首个西周主题公园,拥有炭河古城、炭河里青铜博物馆等地标,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宋城演艺倾力打造的《炭河千古情》大型演出落户炭河古城。开业以来,游客纷至沓来,刷新了湖南大型旅游演出场次最高、观众数量最多纪录。我已多次观看该节目,每次都看得十分认真。每当我看到主人公“宁儿”为了拯救百姓,舍身投入冶炼池一幕时,我总是不由自主想到当年笔下的姜铁。他们只是性别不同,然而惊天一跃,舍生取义的方式,完全一样。他们,不就是普通宁乡人的形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