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
爬楼梯也成网红打卡?是的,就在重庆。山城重庆名不虚传,到处都是坡坡坎坎。偌大一个重庆市,走街串巷,究竟有多少坡,有多少级楼梯,恐怕无人统计也无从统计。日前我们这些外地游客到了重庆,看见洪崖洞峭壁之上楼阁商铺层层叠叠;看见李子坝轻轨列车从楼栋中呼啸穿行;戴家巷步道气喘吁吁爬到顶,一瞧还是人家楼房最底层……打开眼界,满满惊叹,难怪重庆如此魔幻。
上坡下坡,上楼梯下楼梯;上桥下桥,过码头过江。脚步有些赶有些急,有些陌生有些晕眩,甚至一时迷失,找不到北。这里是重庆。在抖音上刷到重庆小姐姐李子坝爬楼梯的视频。俏幺妹足蹬尖细高跟鞋,在层层阶梯之间健步如飞,几百米下来都不带喘,不由得眼红耳热;还听到她一路感叹,来来往往全是说普通话的外地客,说人流汹涌好生奇怪,这长长又窄窄的楼梯竟成网红打卡地。
有道是近处无风景。外地游人争相体验重庆本地人的司空见惯,不正是那句说烂了的句子: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住厌的地方到别人住厌的地方。1946年4月郭沫若即将离开重庆,写下了《重庆值得留恋》的文章。他写道:“在重庆足足待了六年半,差不多天天都在抱怨重庆……到了今天好些人要离开了,重庆又似乎值得留恋起来。”“他们抱怨的是,重庆的崎岖、高低不平,一天不知道要爬几次坡、下几次坎……然而沉心一想,中国的都市里面还有像重庆这样,更能表示出人力的伟大的吗?完全靠人力把一簇山陵铲成了一座相当近代化的都市。”
可以告慰郭老的是,如今的重庆已成闻名于世的现代化大都市。不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光鲜眩目的俊男靓女,更有典雅华美的人民大礼堂,人头攒动的磁器口古镇,眼花缭乱的大桥飞架和轻轨穿梭,还有茶香氤氲的“龙门阵”和渐行渐远的“棒棒军”,林林总总五光十色,从不同侧面形象地阐释“人力的伟大”。
这“人力的伟大”的背后是生命力的旺盛和强雄。刚刚过去的端午佳节,一幅老照片被广为转发,感动了无数网友。画面呈现的是昔日端午嘉陵江上的龙舟大赛,只见“冠军船”劈波斩浪飞速向前,一群赤膊壮汉在号令下奋力挥桨。照片里的激情洋溢,让人无法想象这是在重庆大轰炸时拍的。
画外音告诉今天的人们:1943年的端午节,一小时前重庆遭到了日机狂轰滥炸,硝烟尚未散尽,龙舟大赛照常进行。申报报道,当天日机117架空袭重庆,市民规避得宜,伤亡甚少……两岸观众盈千累万,兴高采烈,对于方才过去的空袭并不在意。民气发扬,由此可见。外媒如是评论,即使在生存之战中,中国人也抽出时间参加传统的端午节。龙舟竞渡是为争一口气,也是在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无论何等艰难都不会屈服。
的确,无论多难,无论有怎样的坡坡坎坎,都不屈服。不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吗?不就是爬坡过坎、披荆斩棘吗?在重庆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周公馆旧址,抗战时期周恩来领导中共南方局的办公地点,我于陈列展室的墙上读到了当年周恩来这段话:“重庆真是一个谈判的城市,差不多十年了,我一直为团结谈商而奔走渝延之间……民主事业的进程是多么艰难呀!我虽然五十之年了,但不敢自馁,我们一定要走完这最后而又最艰苦的一段路!”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赤诚之心溢于言表。
爬爬重庆的楼梯吧。不只为跟风网红打卡,不只为猎奇图新鲜,更在于作为外地人、作为生活日益便捷舒适的都市人难得这样爬一爬。丢开庸常的养尊处优,迈开哪怕是不再矫健的双腿,低头屈身,爬一爬重庆的楼梯,哪怕是爬一爬又歇一歇,接着再继续向上。出一身老汗痛快淋漓,玩一把有氧运动畅快呼吸!这级级阶梯是前贤先辈用血汗铺成砌就,信念、执著、拼力、坚韧,传承的伟力和深邃穿越时空,激荡于胸……
这样一个故事流传很广: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西方反华势力在国际舞台上处处作梗,妄图打压、孤立新生的人民政权。某次外交场合,一美国记者挑衅似的发问时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为什么你们中国人把脚下走的路叫马路?”“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路——马路。”“为什么我们美国人走路总是昂着头,而你们中国人走路都是低着头?”这记者接着又问,周恩来不慌不忙地回答:“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们是在走上坡路,而你们正相反。 ”对方顿时哑口无言,尴尬至极。
对!我们在走上坡路。今日之强盛中国正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伟大的目标。于我们每一个追梦者而言,时不我待,当脚踏实地,踔厉奋发,方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爬爬重庆的楼梯,边向上边顾盼边思索。移步换景步步高,你会觉得提升的视界拓展了心胸,挥洒的汗水浇灌了悟性——喷薄而出,日月同辉,高山流水,青绿苍翠,好一个壮丽的新世界! 你会看得更辽阔更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