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辉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目标。而在日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中,长沙在“创新、美丽、智慧”三项指标中同时跻身全国前十。这份契合中央最新精神的城市“成绩单”,展现出长沙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取得的扎实成效,其发展路径与城市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导向高度一致。
当前,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长沙三项指标跻身全国前十,并非依赖短期的资源倾斜或政策红利,而更像是一场静水深流式的系统性变革。其背后,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在支撑,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长期坚守。
在创新维度上,长沙没有选择“喜新厌旧”,也没有“一哄而上”,而是沉下心来构建一种让技术、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的生态。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如同培育一片森林,而非仅仅栽种几棵显眼的大树。不图一时之快、注重内生动力培育的思路,恰恰能够给予“创新”更为宽松和包容的生长环境,也符合中央强调创新城市“富有活力”的要求。
美丽城市的殊荣,更非简单的绿化指标可以概括。它体现在推窗见绿的惬意,也蕴含在开放共享所带来的微幸福里。长沙对“美丽”的追求,不是大拆大建的表面光鲜,而是对存量空间进行精细化、人本化的雕琢,让城市在集约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这是一种“精明增长”的智慧,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城市空间的细腻诠释。
而智慧城市的建设,长沙同样把握住了核心——技术终究是工具,其灵魂在于为民服务。无论是让城市运行更安全,还是让百姓办事更便捷,其最终目标都是提升人的体验与尊严。这让冷冰冰的代码和数据,透出了城市的温度,精准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的深切期望。
长沙的实践证明,城市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真正的竞争力,源于对正确方向的坚持和持之以恒的投入。这份“三维度”进击的成绩单,其价值不仅在于赢得了赞誉,更在于坚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而是以脚踏实地的耕耘,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最终成就一座真正让人民有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