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乐仪
9月18日,电影《731》全国公映。这是一部片头没有致敬、片尾没有彩蛋的作品。影片将故事置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背景下。当时,侵华日军为了扭转不利战局,以“关东军防疫给水部”为掩护,在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大规模开展细菌武器研发,包括但不限于活体解剖、冻伤测试、毒气实验、细菌注射等恶行。全片以“大逃杀”模式推进,讲述了囚徒王永章和杜存山合作,带领俘虏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试图逃出营地但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影片画面极具导演个人风格,镜头语言考究,尤其在氛围营造上,导演巧妙运用光与影、色彩对比与多样化构图,细腻地完成了影像艺术的构建。其舍弃了《黑太阳》式直接、赤裸展现暴行的传统形式,而是以隐喻的形式处理画面。这种将“感官写实”转向“心理写实”、“视觉冲击”转为“情绪感染”的手法,无疑是国内历史战争片一次大胆的尝试。
在视觉效果上,《731》这部影片无疑是震撼的。但综合全片而言,却有不少遗憾。
笔者认为,在叙事方面,影片存在情节失衡和断裂的问题,大部分观众即时观感不佳。从王永章等人被俘虏到试图越狱,再到无一例外被杀害的剧情中,导演舍弃用语言铺陈,而是过于依赖通过具体场景架构故事。如反复出现的花魁道中、小孩脖子上的樱花烙痕、刻满字的红苹果……诚然,布景手法的大量使用提升了电影的体验感,使整部作品充满荒诞与魔幻气息,在国产历史片中是十分罕见的。一方面,其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片节奏缓慢、详略失当的不足。大量情节的省略,割舍了情绪的连续性,当观众还在为上一个镜头沉浸,下一个镜头的突然切入,容易造成情感与表达上的断裂。另一方面,大量使用画面隐喻而不直白铺陈,要求观众对这段历史有较高的熟悉度。而对于部分不甚了解背景的观众,精准捕捉导演意图是很困难的。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有条容易被忽视的支线——“樱花烙印”。身为日本731部队军官的今春佳代,脖子上有明显的樱花烫痕。而在后半段,当实验室刚出生的中国婴儿被烙上樱花时,观者才恍然:那个滥杀无辜群众的军官今春,很可能是早期被日军掳去养大、进行思想殖民、身份被毁灭的中国人。而那些以“七月”“八月”“九月”命名的小女孩,同样可能是实验室内出生的中国孩子,在接受日本洗脑教育后,成为被控制的花魁或刽子手。
时间回溯到1995年,日本“夜樱计划”曝光。731部队对中国平民及战俘进行的反人类暴行被公之于众。霎时间,举国愤怒,举世震惊。三十载过去,随着亲历者的老去,年华的流逝,鲜血氧化了,“夜樱”的痛苦渐渐模糊了。如果没有记忆的主动传承,没有系统的历史教育,那么先辈身体里流淌的热血、委屈的灵魂,也会逐渐沦为教科书上那几行冰冷的文字,仅此而已。
回到当下,我们安居乐业,繁荣发展。在和平年代,没有被迫印刻的樱花痕迹。但放眼望去,有多少人还在咀嚼记忆、审视历史、拒绝遗忘、直面真相。而樱花又悄无声息地依附于谁的颈上,种植于谁的心中?广阔天地间,烙铁的伤痕化作樱花世世代代开放着;记忆的流逝,文化的斗争,正唱起一首首“佛狸祠下,神鸦社鼓”无声的悲歌。
《731》的价值在于,它提示我们关于历史叙事的严肃课题:我们如何记忆,为何遗忘,又该如何面对那些难以承受的真相?片尾,银幕上赫然出现八个大字——“你若记得,我便活过”。《731》的存在,本身已是一种胜利。每一张电影票,都是一次对记忆的守护。在记忆与遗忘的拉锯战中,每个人都是守护者。面对试图侵夺历史的力量,最有力的反击就是——记住,不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