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前三季度湖南对非进出口总值达445.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4%

长沙以56.7%的增速成为“主力军”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捷萍 通讯员 曾令辉 胡萱

      10月22日,长沙海关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湖南对非洲进出口总值达445.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4%。其中出口212.1亿元,增长8.3%,进口233.1亿元,增长31.7%。作为核心增长极,长沙市同期对非进出口239.1亿元,占全省总额的53.7%,增幅高达56.7%。这场跨越山海的贸易增长,源于平台赋能、模式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多重合力。

      博览会平台筑巢引凤

      自2019年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长沙以来,湖南已成功举办四届盛会,争做中非经贸合作“超级联系人”。数据显示,前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累计签约项目336个、金额533.2亿美元,直接带动湖南对非贸易额从2018年的181.6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48.5亿元。长沙作为湖南对非合作的“主力军”,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签约项目共62个,金额为38亿美元,较上届分别增长77%、117%。金昂矿业、诺诚光伏、赞美汽车等一批对非重大项目齐推进。

      常态化平台建设更让合作落地生根。位于雨花区高桥大市场的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结合中非经贸总部基地“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产商融合”模式,将推动湘非合作从“商品贸易”向“产业合作”的深度升级。预计五年内,项目有望带动贸易额超100亿美元。

      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举办地,长沙以56.7%的增速成为湖南对非贸易“主力军”。前三季度,全省对非出口的122.4亿元机电产品中,汽车、电工器材分别增长57.7%、149.1%,长沙作出重要贡献。

      产业集聚强化了长沙优势。三一、中联、袁氏种业、长沙国贸、湖南有色等龙头企业加速布局非洲市场。今年前三季度,自贸长沙片区对非贸易额预计达120亿元,同比增长57%。

      贸易方式多点突破

      湖南对非贸易正从传统模式向多元化业态转型。前三季度,加工贸易、保税物流分别以210.5%、389.3%的增速实现“倍速增长”,成为增长的重要推手。这一突破得益于政策创新与基础设施升级的双重支撑:6月常德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设立,叠加长沙自贸临空区“组合式”监管创新,道路类工程机械通关时间压缩50%,每车物流成本节约300~500元。

      制度创新更破解了跨境贸易瓶颈。湖南首创的“对非新型易货贸易试点”,探索“FTN账户+本币结算”模式,有效应对非洲国家外汇短缺问题;“非洲输华食品准入预评估制度”让几内亚比绍腰果等特色产品快速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创新举措,推动前三季度湖南保税物流进出口规模为40.7亿元,加工贸易突破46.4亿元,与占主导地位的一般贸易(349.8亿元)形成“三驾马车”拉动格局。

      企业主体活力迸发

      湖南企业“抱团出海”的雁阵效应日益显著。民营企业以341.1亿元进出口额占据76.6%的主导份额,国有企业则以71.6%的增速实现弯道超车,外商投资企业同步增长46.2%,三类经营主体形成互补发展态势。

      龙头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成为关键支撑。1至9月,长沙国贸集团实现对非贸易24.38亿元,同比增长3.9倍。公司与长沙矿冶研究院合作,与落户自贸区长沙片区的湖南锰系联盟成员企业就非洲锰矿进口签署合约。今年以来,已累计进口非洲锰矿236万吨。

      湘企美兰集团在科特迪瓦布局5个橡胶加工厂,年产能将达48万吨,占当地产量约三分之一。前三季度湖南自非进口天然及合成橡胶增长162.2%至8.3亿元。

      市场与产业精准匹配

      湖南与非洲的资源禀赋互补性,在贸易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进口端,大宗商品以86.1%的增速实现109.7亿元进口额,其中金属矿及矿砂96.7亿元,天然橡胶增长162.2%。这与湘企在非洲的产能布局形成联动——湖南省地质院在马达加斯加设立的检测实验室,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对莫桑比克、几内亚等国进出口分别增长329.7%、106.2%。

      出口端则呈现“湖南智造”与非洲需求的精准对接。除机电产品外,“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光伏产品)产品出口增长462.4%。

      长沙海关分析指出,随着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推进,湖南应继续深化跨境产能合作,在非洲布局海外仓完善供应链,推动“湘企湘品”抱团出海,让增长势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