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以人才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张雪琳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明确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长沙的人才高地悄然崛起,正不动声色地完成从“流量热土”到“留量高地”的深层蜕变。透过人才流向的悄然转向,我们得以触摸一座城市如何以战略远见重塑人才发展生态,用创新思维破解“引才、留才、用才”的时代课题,最终在双向奔赴中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同频成长。

      战略锚定:把人才坐标嵌入城市经纬

      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但人才不会无缘无故向某座城市聚集。

      长沙的破局之道,在于将人才战略从“配套工程”升级为“核心战略”,让人才坐标与城市发展经纬同频共振。一是对接国家战略,锚定创新方位。只有将人才工作置于国家大局中谋划,才能获得持久动能。两年前,湖南提出支持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这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布局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建设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等“四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顶尖人才搭建“国之重器”的舞台。二是服务省域大局,强化辐射功能。作为湖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长沙将人才工作与长株潭一体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4年行动计划》等政策举措,推动三市人才资质互认、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计划”,引导万名长沙籍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培育出“竹编非遗传承人”等一批新农人品牌。这种“中心辐射+全域联动”的人才布局,既提升了长沙的首位度,又激活了全省的创新动能。三是立足长远发展,厚植成长沃土。长沙的人才战略拒绝“短视思维”。针对青年人才最关心的“成长通道”问题,推出“小荷才露尖尖角”培养计划,设立了《长沙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2024—2026)》。

      政策创新:构建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人才竞争的关键在政策,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与温度。长沙跳出“拼补贴、比优惠”的同质化竞争,构建起“引才有力度、留才有精度、用才有深度”的政策体系。一是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早期各地人才政策多聚焦“高精尖”,但长沙敏锐发现:城市发展既需要院士专家这样的“塔尖”,也离不开技能工人、电商主播等“塔基”。于是推出差异化政策包,通过“分类施策”让政策覆盖更广。二是从“一次性引进”到“全周期陪伴”。长沙的人才政策注重“扶上马、送一程”。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仅覆盖引进阶段的补贴,更延伸至创业扶持、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数字化,通过“长沙人才智慧导航”平台,人才可在线办理补贴申领、项目申报等业务,压缩平均办理时限,这种“服务不打烊”的承诺,让人才从“感动一时”到“扎根一世”。三是从“政府主导”到“生态共治”。人才生态不能仅靠政府“单打独斗”,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让长沙的人才服务从“政府端菜”转向“人才点菜”。

      生态赋能:打造近悦远来精神家园

      人才选择城市,最终选择的是生活方式与发展预期。长沙的独特魅力,在于将“硬支撑”与“软环境”深度融合,让人才既能成就事业,又能享受生活。一是优化产业生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产业是人才的“蓄水池”,长沙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崛起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长沙注重“链主企业+中小配套”的生态构建,比如围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基地,引进电池材料、智能驾驶等上下游企业,形成“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批人才”的乘数效应。二是优化创新生态,让人才有“奔跑舞台”。创新是人才的“氧气”,长沙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这种生态让人才“创新无忧”。三是优化生活生态,让人才有“幸福质感”。长沙的“网红”标签下,藏着“长红”的民生密码。房价收入比仅为武汉、成都的2/3;中小学优质学位占比达95%,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地铁运营里程突破200公里,“半小时生活圈”覆盖全城;“夜经济”繁荣背后,是24小时书店的温暖、社区健身房的便利、滨江步道的惬意。这种“低生活成本+高品质生活”的组合拳,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

      文化浸润:形成开放包容城市特质

      长沙的人才吸引力,最终落脚在文化认同。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将历史文脉与现代精神交融,形成独特的“人才文化基因”。一是从“屈贾之乡”到“敢为人先”。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始终是长沙人才的精神底色。从贾谊“治安策”到毛泽东“指点江山”,从黄兴“笃实无我”到袁隆平“禾下乘凉”,敢闯敢试、经世致用的传统一脉相承。今天的长沙,将这种精神融入人才政策设计,鼓励科研人员创业,支持企业设立“创新容错基金”。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让长沙人才既有“坐冷板凳”的定力,更有“闯无人区”的勇气。二是从“惟楚有材”到“于斯为盛”。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门联,早已融入城市血脉。长沙持续擦亮“书院文化”品牌,举办“国际青年学者岳麓论坛”,建设长沙滨江文化园,让人才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找到归属感。同时,注重挖掘本土人才典型,推出“长沙人才故事”系列报道,讲述“北斗巨擘”刘经南等科学家的奋斗历程。这种文化浸润,让人才不仅把长沙当“工作地”,更当作“精神家园”。三是从“包容并蓄”到“开放共享”。作为千年星城,长沙自古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今天的长沙,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人才:对海外人才,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一站式”服务窗口;对新市民群体,开展“长沙文化体验营”活动。这种包容,让长沙的人才结构呈现多元特征,既有本土成长的“湖湘子弟”,也有海外归来的“洋创客”;既有深耕科研的“院士团队”,也有扎根街巷的“非遗传承人”。

      从“网红”到“长红”,长沙的人才战略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城市与人才的关系,不是“虹吸”与“被虹吸”的单向流动,而是“共生共荣”。当城市为人才提供舞台、机会与温度,人才便以创新、奋斗与认同反哺城市。

      长沙的实践证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既要算清“经济账”,更要算好“战略账”;既要拼政策“硬支撑”,更要拼生态“软实力”;既要引进“顶天立地”的领军人才,更要培育“铺天盖地”的基础人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沙的人才故事仍在续写。这座既守得住历史文脉、又跟得上时代潮流的城市,正以人才之强铸就发展之基,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委党校科技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研究员)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