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 刘学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保基本”向“优质量”转型,基层文化资源配送普遍存在“供需错配、渠道不畅、承接力不足”等现象。在深入分析长沙市群众艺术馆总分馆制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技术赋能、群众反馈”四维协同机制,构建“需求感知—资源适配—效能评估”全链条理论模型,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精准下沉、增强基层文化服务效能提供可行路径。
在需求感知方面,建立线上线下多元采集机制。长沙市群众艺术馆通过社区走访、微信平台等渠道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收集梳理群众诉求并制定涵盖演出、展览、培训等多类服务清单。
资源整合是精准配送的基础。整合专业院团、院校与地方非遗资源,建立动态文化资源库,“菜单+订单”双结合,推动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打破单一演出配送局限。
技术赋能是实现精准配送的重要支撑。推进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多种资源,提供统一检索入口,增强用户体验。依托智慧系统进行用户画像,实现资源精准推送,提升服务效率与满意度。
群众反馈是机制持续优化的关键。通过群艺馆服务宣传周等形式,建立包括满意度调查、参与度监测和第三方评估在内的多维度效能评估体系,形成“需求—供给—反馈—改进”闭环。依据群众评价淘汰低效项目、扩展优质服务,实现资源配送的持续迭代。
当前,该机制在实践层面仍面临数字鸿沟、社会参与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挑战。对此,应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推广,保留线下传统渠道;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扩大供给主体;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强化基层倾斜;构建量质融合的复合型评估体系,推动服务从“重数量”向“重品质”转型。
四维协同机制有效回应了基层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精准化、高效化、人性化方向发展。长沙市群众艺术馆的实践表明,该机制能够实现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的根本转变,为“十五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作者单位:长沙市群众艺术馆。本文系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